本次展览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呈现中国文房四宝的发展历程,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文房之美。展期至2022年1月5日。
南越王博物院院方介绍,此次展览展品涵盖了安徽文房四宝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类型,以及南越王博物院院藏珍贵文物共128件/套,其中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文房用具大部分为首次展出。
两千多年前的墨丸仍可使用
记者了解到,广州地区考古出土有多个历史时期的文房珍品,其中就有南越文王墓出土的墨丸、石砚,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西汉南越国时期的木简和研石及研板、东晋青瓷砚、唐代端砚和宋代“端砚”款端砚等。
早在殷墟的甲骨上已有墨书的文字,目前可见最早的墨出土于湖北江陵战国墓。早期人工墨主要成分多为松烟,制墨以实用为主,手捏成形,使用时将墨丸放置于砚石上,用砚石压磨,南越文王墓就出土了4000多粒墨丸,历经两千年,依然可以使用??脊叛д咴⑹砸灾樾?,发现墨色如新。
宋代“端砚”首次与观众见面
本次展出的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宋代“端砚”铭款端砚为首次与观众见面。端砚为诸砚之首,产于广东肇庆。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端砚为通体青灰岩石雕刻而成,石质细腻,仅存砚额和少部分砚池。砚额为圆弧形,正面刻祥云如意纹,纹饰内自右向左刻写“端砚”二字。砚身正面凿两个砚池,可惜残缺严重。这种双池砚又名“双履砚”,多为官府用砚,以分别研磨墨、朱二色以书写或批注公文。据文献资料记载,端砚在唐代已广泛使用,但多以“端州石砚”“端溪紫石砚”等指代,直到宋代才名“端砚”。这件石砚虽残缺严重,但却是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、且明确刻写有“端砚”二字的端砚实物,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。
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李灶新表示,南越国宫署遗址中出土的各时期砚台约有四五十件,类型多,时间长,一直延伸到明清时期。
安徽博物院藏清代沈荃《行书临兰亭序》手卷以茧纸写就。茧纸起源于魏晋年间,是继承和发展了东汉蔡伦所用的“树肤”造纸法制成。纸质白细且有光泽,其上纤维交织如蚕茧丝,故名。此手卷是用整幅白薄茧纸书就,属于最上乘的一种御贡茧纸标本。
(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)
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联系邮箱: [email protected]
关于我们| 客服中心| 广告服务| 建站服务| 联系我们
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-20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,违者依法必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