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汛渡亭,也称凉亭、路廊,坐落于衙前镇杨汛村南端的西小江畔,此亭专为萧绍两岸的村民渡江而建,也是船渡师傅与过路人憩息的场所。
渡亭始建年代不详,重建于清末,砖木结构,石柱黑瓦,硬山式亭顶,南北走向,面向江的亭壁为敞开式,面积约20平方米。
亭内置有长石凳供过渡人歇息,及放置各类物品。亭内西北角原来竖有一块重修渡亭的碑刻,上面镌刻重修年月、捐修人姓名与款项。上世纪六十年代,村里去围垦种植农作物,需要建一个粪窖,但当年建筑材料奇缺,就把渡亭里的石碑拆除,用船运到围垦去建石窖。亭前还有一个用石条砌筑的渡船埠头,用于出船与归船及村民洗涤之用。
西小江边的渡口亭子,始于哪个年代,如今恐怕谁也说不清了。据村里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人陈诉:这江边渡口凉亭,很早以前就有了,如果破了,要塌了,都是我们村里的老人发心修建的。江对岸的绍兴也有这样的凉亭,与我们北面的杨汛凉亭对应,那里是绍兴的江口、上孙、王家塔等村的渡口,我们北岸这里是杨汛、螺山、南庄王、祥里施等附近村子的渡口。从前来这里渡船的人很多,多少铜钱过一次渡不晓得,只晓得新中国成立后渡船费从二分钱开始,到二十年前的二角一次为止。随着交通的发达,来这里渡船的人越来越少,最后就停用了。渡船师傅是村里的两位老人,后来也不得不改行。
早年的杨汛村,是栖息在西小江北岸一个可耕、可渔、可樵的村落,也是萧山出了名的渔村。旧时的萧山境内,有名的渔村还有城厢湖头陈、新塘塘里陈的东河、所前的娄家湾、瓜沥长巷的正三房等村子。这些村子多数是“靠水吃水”,因为地处江河湖泊,所以都是以捕鱼、养鱼、摸螺蛳为业。后来由于水质被污染,多数人转行到菜市场,做起了卖鱼、卖螺蛳的摊主。
西小江到杨汛段,江道曲折回流,屹立两岸的小螺山、大螺山峰峦起伏,渡亭周边桨声橹影,一派水乡的渔耕风情。
早年的渡亭,外墙剥落外露,亭角瓦片落地,木椽朽败。为此村里人发心,对渡亭进行了一次修缮。修缮后的渡亭,充满了古韵与历史感,为游子们留住了乡愁。(记者王建欢)
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联系邮箱: [email protected]
关于我们| 客服中心| 广告服务| 建站服务| 联系我们
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-20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,违者依法必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