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,也是城市生命力、创造力和凝聚力所在。
站上新的五年发展征程,萧山聚焦文化兴盛,着力营造高品质人文环境,涵养城市气质,塑造城市品格,一幅更具历史底蕴、诗情画意、时代魅力的生动图景正徐徐展开。
传承萧山精神奏响时代发展强音
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精髓。萧山是一座拥有强大精神内核的城市。一百年前,衙前农民运动点燃了中共农运的革命火种,成为浙江“红色根脉”的源头坐标之一;新中国成立后,萧山人民肩挑背扛、围垦造田,创造了“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”;改革开放以来,萧山人民率先完成乡镇企业转制,推动工业冲千亿,书写了从农业小县向经济大区转变的传奇。
一直以来,萧山人敢抢潮头鱼、敢喝头口水,始终走在时代前沿。“奔竞不息、勇立潮头”的萧山精神,是推动城市发展的“柔性力量”,凝聚起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之力。不久前召开的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,萧山吹响了“兵团化作战”“专班化运行”的新号角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。这是萧山勇做弄潮儿、敢为先行者的又一次生动实践,是对萧山精神的传承与升华。
文化高度决定着城市高度,文化影响力决定着城市影响力。“竞争战略之父”迈克尔·波特曾说: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、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、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。面对竞争激烈的新时代,百舸争流,奋楫者先,萧山深谙,要厚植萧山精神的内生优势,不断丰富拓展新时代萧山精神新内涵,全方位塑造“开放、包容、创新”的城市人文品格,以文化自信“重塑”城市形态,这将是萧山战胜前进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“重要法宝”。
赓续精神谱系,传承历史文脉,让萧山精神、城市文化深度融入到社会发展各个方面,实现共同发展,萧山正以这样的方式为城市发展激发出持久的创造力,为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。
打造文化矩阵浸润百姓幸福生活
在“永兴书房”闻书香,到文化礼堂“打卡”,向“文化管家”定制个性化服务……在萧山,多点开花的文化空间、蓬勃开展的文化活动,正不断刷新着百姓的幸福指数。
文化的厚度,影响着城市的温度。萧山深入实施文化强区工程,建起了覆盖城乡、功能齐全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,已建成28家“永兴书房”,342家农村文化礼堂,基本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;首创的“文化管家”服务模式覆盖全区141个基层文化场馆,服务群众达50万人次;打造了“高帆杯”“伯年国艺”等国家级文艺品牌、全国领先的“掌上史志”等,城市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,百姓幸福感、获得感不断增强。
未来五年,萧山文化惠民力度还将持续“加码”,聚力打造世界旅游联盟博览馆、“五馆合一”城市文化公园、浙江省油画院等重大文化地标,建设茅湾里印纹陶博物馆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博物馆、纪念馆;统筹推进全区文物保护单位、历史建筑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;建立“礼堂、家园、书房、客厅”文化矩阵,进一步做优“文化管家”特色品牌,打造一批公共文化空间,为大众精神滋养、文化自信提供更丰富的载体。
做强文化产业激活城市发展潜能
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引领,也离不开产业支撑。抛开产业谈城市,就如同无本之木,无源之水。而文化真正的生命力,也在于产业。
当前,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,成为萧山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。据了解,萧山已逐步形成以音乐、艺术品、动漫游戏、影视传媒、文化演艺、创意设计等特色行业为主的多元文化产业发展格局。来自区文创产业发展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去年三季度,全区规上文化产业企业共计143家,当年已实现营业收入312.61亿元,同比增长39.5%;实现增加值27.19亿元,同比增长41%。其中,动漫游戏产业异军突起,去年总产值27亿元,上缴税金1.8亿元,产值呈现逐年攀升之势。
此外,萧山正积极打造之江文化产业带奥体(湘湖)发展极,深化浙江国家音乐产业基地萧山园区等文化产业基地建设,打造棉北里、火车西站历史文化街区等文创(园区)平台;以浙江国际影视中心二期、滨河数字产业园等项目为重点,不断加大文化产业主体培育集聚力度,着力形成具有萧山特色的文化产业生态。
值得关注的是,文化产业不仅是独立的产业,它还是关联性极强的产业,可以带动制造业升级,让污染性产业变得更加干净……文化产业就像是城市的润滑剂,在其自身发展的同时,对其他产业在改造、升级、转型的过程中,也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。
在“产城人文”深度融合的战略背景下,萧山要乘势而上,努力打造与城市基因相匹配的文化产业,积极树立文化产业品牌,构建文化产业IP,抓好平台建设,不断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形成良好的互动与融合,让文化产业真正成为萧山又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,为萧山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(首席记者 何可人)
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联系邮箱: [email protected]
关于我们| 客服中心| 广告服务| 建站服务| 联系我们
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-20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,违者依法必究。